藏传佛教噶举派
作者: 刘立千
一、噶举派的传承
噶举派是公元11—12世纪藏传佛教后弘时期发展起来的,属于新译密咒派[1]。开始创立者先后有两人:一是穹布朗觉巴(khyung-po-rnal-vbyong-pa 990—1140),一是玛尔巴译师(mar-pa-lo-tsva-ba1012—1197)。他们俩曾多次到过尼婆罗和印度等地,依止了很多名师,学习了不少的密法,主要是得到《四大语旨教授》。《语旨》是佛语的意旨,由祖师口语相承,法脉不断,遂称为“语传”,藏名叫“噶举”(bkav-brgyad)。后来香巴在后藏发展,形成为一个传承系统,称为“香巴噶举”(shang-pa-bkav-brgyud);玛尔巴在前藏发展,也形成一个传承系统,称为“达布噶举”(dwags-po-bkav-brgyud)。虽然门户不同,但由于他们两人的大法均出自一个来源,又都亲领语旨传授,所以又都称“噶举巴”。
(一)香巴噶举
穹布朗觉巴为前藏尼木热芒人,家族属穹布,幼年学过苯教(本波),后又学宁玛派的大圆满心部。[2]之后携带多金赴尼婆罗,依止班智达八苏玛底(pa-su-ma-ti)学翻译。旋赴印度依止那烂陀寺金刚座主受沙弥戒。他依止过的善知识约百余人,其中主要的是从大空行尼古玛(ni-gu-ma)和苏喀森蒂(su-kha-siddhi)两位师母学了《拙火》等六法道次[3]。又从弥勒巴(mee-tri-pa)学大手印。回藏后依止噶当派(bkav-gdams-pa)[4]的朗日塘巴(glang-ri-thang-pa)受比丘戒,住澎域觉波山(vphan-yul-vjog-po)修道。此后他在后藏叶茹(gtsang-g·yas-ru)的香地区(shangs)建雄雄寺(zhong-zhong)为首的108寺,广聚徒众,传法讲道。他的传承法嗣则称为“香巴噶举派”,又称“穹布噶举”。
他的弟子最多,最上首的早期有麦乌敦巴(smevu-ston-pa)等5人,晚期即仅为摩觉巴·仁钦尊追(rmog-cog-pa-rin-chen-brtson-vgrus)1人。此人是获得金刚持秘密语句单传的第四代。17岁时入雄雄寺学法,穹布大师传给他香巴派的法要。穹布大师逝世后,他前往达布依止冈布瓦(sgam-po-ba)。冈布瓦传以达布噶举派的《六法》《大手印》。回摩觉又另建一公隆寺(kugs-lung)作为定居之处。他圆寂后由大弟子吉冈巴·却季僧格(skyer-sgang-pa-chos-kyi-seng-ge)继承法座。吉冈先从热穹巴(ras-chung-pa 1083—1161)的弟子咱日贡巴(tsa-ri-sgom-pa)学习热穹传规的灌顶和教授。后拜摩觉巴为师,尽学香派教授。吉冈巴弟子宁敦·却季喜饶(gnyan-ston-chos-kyi-shes-rab)。他与噶当派僧京俄瓦(spyan-snga-ba公元13世纪时人)同时代。宁敦在前藏曲水(chu-shal)的日贡(ri-gong)建寺,所以又称他“日贡瓦”。他的传承系统称为 “日贡派”。宁敦弟子为桑结敦巴(sang-rgyal-ston-pa),他与止贡系的羊棍巴(yang-dgon-pa 1213—1258)同时代。以上称为香巴派的“七宝法统”。桑结敦巴以前均属单传,以后打开法禁成为普传。
桑结敦巴弟子阿伊僧格(avi-seng-ge),先学宁玛派的密经讲修,后从桑结学习香派密法,并继承法位。桑结有三大有名的弟子,各出传承后分为三派:
弟子香敦(shangs-ston 1234—1309),精通显密,后来继承法位称为“藏派”;
弟子甲钦·坚赞邦(vjag-ston-rgyal-mtshan-vbum 1261—1334)修建甲寺(vjag),其传承法嗣则称为 “甲派”;
弟子克准迅鲁朱(mkhas-btsun-gzhon-nu-grub)在娘麦(myang-smad)建桑定寺(bsam-lding),他的传承法嗣则称 “桑定派”。
迅鲁朱曾往萨迦从八思巴(vphags-pa)学萨迦派的《道果》[5]等法。闻桑结敦巴之名来香地,尽学香巴噶举一切大法,如香派《尼古六法》等教授,又学达布噶举的《大印》,一时来学者众,门庭颇为兴盛。
迅鲁朱的弟子赛岭巴·扎喜贝(gser-gling-pa-bkra-skis-dpal 1292—1365)。扎喜贝弟子有扎沃齐·多吉贝(brag-bo-che-rdo-rje-dpal)等。
迅鲁朱又以香派密法传其侄甲钦·降巴贝(vjag-chen-byams-pa-dpal 1310—1390)。宗喀巴大师(1357—1419)曾从降巴贝学香派之法,也从甲派的沫勤·南卡朗觉巴(mus-chen-nam-mkhav-rnal-vbyong-pa)学《六臂大黑天》等法。
建桥大师[6]汤东杰布(thang-stong-rgyal-po 1385—1164)从日贡瓦的上路传承沫钦·坚赞贝桑布(mus-chen-rgyal-mtshan-dpal-bzang-po)之徒降森敬巴桑布(byang-
sems-spyin-pa-bzang-po)听闻香派之法,后在曲水县境之加桑卡(lcags-zam-kha)建加桑拉章,把香派之法传布于前藏一带。其后出现藏、类吾齐等三个传承系统[7],其传承至今未绝。
总之,甲派后来发展上下中三路传承,其法嗣遍于达布噶举的帕竹、噶玛派之内。甲派、桑定派的支系甚多,由于派系愈分愈小,势力薄弱,后来大多并入其他宗派之内,不能独立成系了。
香派教授为新译密法,其所依本续主要有《密集》《胜乐》《喜金刚》《怖畏金刚》《大幻》等。修法次第则各依本尊灌顶、受三昧耶戒,然后修生圆二次第。实修教授主要为《尼古五金法》:一、如树根的《尼古六法》;二、如树干的《大手印》;三、如枝丫的《三转道用》;四、如花朵的《红面空行母法》;五、如果实的《无死无错误教授》等。这些法门与玛尔巴所传噶举并无多大差别。唯其中解脱道的《大手印盒》中修明空无别而现证光明的教授,则颇具特色。
(二)达布噶举
噶举派本来创始于玛尔巴译师和米拉日巴二人,但他们二人均未广建寺庙,招聚僧团,故传法事业并无多大发展。到他们的第三代达布拉吉(dwags-po-lha-rje)时,才在达布地区建立冈布寺(sgam-po)广聚门徒,宏传玛尔巴、米拉日巴二人所传噶举教授。一时法缘兴盛,直到这时才传出“达布噶举”之名。后来他的法嗣发展的支系更多,通常有“四系八支”之称,遍布于阿里、卫、藏、康、青等地,至今未衰。
玛尔巴译师,本名却季罗朱(chos-kyi-blo-gros 1012—1097)。山南洛扎县人,15岁时赴印度,曾从耶协宁布(yes-shes-snying-po)听讲《事续》。后参拜那若巴,传以《喜金刚》等教授。依照那若巴指示,向耶协宁布学《密集》、向古古热巴(ku-ku-ri-pa)学《摩诃摩耶》,向弥勒巴学《大手印》,向若比坚金(rus-pavi-rgyan-can)学《四座》。他三次赴印,四次赴尼婆罗,获得《那若六法》等四大语旨的全部传授。回藏后驻锡洛扎卓窝垅(lho-brag-bra-bo-lung)宏传语旨教授,并从事种田、经商,一生并未出家。他的门徒最著名者为四大柱弟子,前三弟子如俄敦·却古多吉(rngog-ston-chos-sku-rdo-rje 1036—1102)得到《喜金刚》等《续部》讲解和《溶迁》教授;楚敦旺额(mtshur-ston-dbang-nge)得到《密集》和《五次第》教授;麦敦村波(mes-ston-tshon-po)得到《摩诃摩耶》和《光明》教授。以上三弟子得到的是密经讲解的传授。最后一弟子米拉日巴(mi-la-ras-pa)得到以《拙火》为主的密法实修传授。
米拉日巴(1040—1123)生于阿里贡塘(gung-thong)父早死,受叔父欺凌,以学咒术杀死冤家多人,深悔犯罪,依玛尔巴学法。玛尔巴初未传法,先用种种苦行折磨他,后才圆满传授语旨教授。他注重实修,一生以苦行告终。米拉日巴有最为上首弟子二人:一为热穹巴多吉扎,一为达布拉吉。热穹多吉扎(ras-chung-rdo-rje-grags 1083—1161)他曾往印度两次,首次从瓦罗尊扎(lba-la-tsandra)学《忿怒金刚手金翅鸟裙法》,后一次遵师命往印度拜访那若巴、弥勒巴等二人的弟子谛普巴(ti-phu-pa),请得传授《无身空行法类》和其他的教授甚多,回藏后以大法献与其师米拉日巴。米拉日巴命恩宗敦巴(ngam-rdzong-ston-pa)撰著成书,从此传下来的名为“胜乐耳传”。热穹巴自己直接传给弟子的则名为“热穹耳传”。热穹巴亦系阿里贡塘人,后往卫部山南的涅、洛若、加玉(gnyal-lo-ro-bya-yal)等地弘传米拉日巴的教授。他自己的教授则有《溶迁三类法》《溶迁九类法》等。他有弟子甚多,最有名者为洛基俄巴(blo-byi-mgo-pa)等13人。后来他的教授大部为主巴噶举派人所继承。帕竹弟子穹仓巴(khyong-tshang-pa)得到耳传教授。他传玛吉昂觉(ma-cig-ang-jo),以后依次第传给藏巴甲热(gtsang-pa-rgya-ras),其后为岗仓噶举(kam-tshang-bkav-brgyaud)派所继承。噶玛拔希亦得过热穹的教授。其他如《围裙法》等教授则广泛流传于萨迦、噶玛[8]、格鲁等派之中。
米拉日巴的第二大弟子即达布拉结(1079—1153 “达布”为地名,“拉结”意为“医生”);又名“冈布瓦”,“冈布”是他驻锡的寺名;本名锁南仁钦(bsod-nams-rin-chen 1079—1153)。21岁时从噶当派格西夏巴林巴(sha-pa-gling-pa)出家受戒。后来到卫部北方依止噶当派僧甲域瓦(bya-yul-ba)、女绒巴(snyug-rum-pa)、甲日贡喀瓦(lcags-ri-gong-kha-ba)等学习噶当派的阿底峡所有教授。又从阿阇黎降曲森巴(byang-chub-sems-dpav)学实修教授。后回乡偶闻米拉日巴之名,生大敬信,欲往郑地(brin)拜谒。临行噶当诸师劝说,我们噶当教法已经完备,何必再往他处。达布坚持要去,他们只好说千万不要抛弃我们噶当的特色。见到米拉日巴后,米拉日巴传以“金刚亥母”灌顶,又传以“拙火定”法,修习后颇有效应。回前藏后,于1121年始在达布建冈布寺,收徒传法。
达布之师米拉生前常以《大印》和《方便道》同时传授,从不分别专授一法。达布则改变为宜于授密法者则仅授以《方便道》教授;不宜于灌顶而合于般若波罗蜜[9]之器者则传以出离心、菩提心结合《大手印》之教授。他把噶当派的《道次第》和米拉的《大手印》教授融会在一起,著成《道次第解脱庄严论》,使噶当的教法和米拉所传《六法》《大手印》二大教河汇流,并以《大印俱生和合》的导引次第来教诲后学。《大印俱生和合》,主要在认识真心、妄心和法身本是俱生,用此方便导入大印。其他还有《扫除本性垢污》《中阴导引》《金刚身秘说》《四瑜伽》等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规。他的传承法嗣则称为“达布噶举派”,冈布寺则成为达布噶举之祖寺。达布拉结圆寂后即由其侄达布·楚逞宁布(tshul-khrims-snying-po)继承法位。
达布拉结的门徒不少,其中如噶mb(kar-ma-pa)、蔡巴(tshal-pa)、鲍绒(vbav-rong)、帕竹(phag-gru)等4人又分别在康藏各地建寺宏法,发展了达布噶举,形成了4个支系。其中帕竹一系又分出8个小系,如止贡(vbri-gung)、达隆(stag-lung)、主巴(vbrug-pa)、亚桑(g·yav-bzang)、超普(khro-phu)、修赛(shug-gseb)、叶巴(rel-pa)、玛仓(smar-tshang)等。主巴又分上中下三派。以上总称为噶举的“四系八支”。(见表)
噶举一派虽然分出若干支系,但他们的主要宗旨仍以奉行语旨传承的《那若六法》和《大手印》为正修根本,其差别处因各个人随顺机宜的领悟程度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而异,先用许多善巧的导引方法,引导初业行人[10]逐渐趋入大印。由于根基不同,导引方便亦有不同,各树独特的风规,遂产生派别。
1.噶玛噶举
达布拉结的弟子都松钦巴(dus-gsum-mkhyen-pa 1110—1193)所创。都松为多康人(khams),本名却季扎巴(chos-gyi-grags-pa),别名康巴伍色。他先依阿底峡弟子越却旺(yul-chos-dbang)等学噶当派教授和显教大手印。又依多师学显教经论,30岁时参见达布拉结获得大手印要旨。又往洛若参拜热穹巴,尽学那若巴与弥勒巴所传《六法》和《大手印》等教授。1147年在昌都类吾齐建噶玛拉项寺(karma-lha-steng)为其驻锡地。后又在前藏建楚布寺(vtshur-phur),收徒传法,逐渐形成噶玛噶举派。
他的二传弟子桑结热钦(sangs-rgyas-ras-chen)。桑结弟子邦扎巴(spom-brag-pa)。邦扎巴弟子为噶玛拔希(karma-pakshi 1204—1283)。传说噶玛拔希是都松钦巴的转世。从噶玛拔希起,开始创立了活佛转世制,来继承法位。以后又出了黑帽系和红帽系两个活佛系统。
黑帽系今传17世。黑帽活佛第三世为让炯多吉(rang-byung-rdo-rje 1284—1339),他有弟子名扎巴僧格(grags-pa-seng-ge 1283—1349),曾被元朝封为国师,赐红帽。扎巴僧格死后又有转世,从此开出红帽转世活佛的系统。
红帽活佛第一世为扎巴僧格,17岁时从耶协僧格(ye-shes-seng-ge)学噶举的密法《方便道》。因他出生让古族,所以又称他为让古热巴(dbrang-gu-ras-pa)。1333年他建乃朗寺(gnas-nang)。1490年又建羊八井寺(yangs-pa-can),后者成为红帽活佛主要的坐床处。他的弟子最有名者为雅德班钦(g·yag-sde-pan-chen 1299—1378)。[11]红帽活佛世系到第10代名却朱嘉措(chos-grub-rgya-mtsho)。因勾结廓尔喀兵侵藏[12],廓军被清廷击退后,却朱革职查办,他畏罪自杀。诏令不许再觅红帽活佛之转世,从此这一转世系统便宣告结束了。[13]
噶玛派的教授导引有《不可思议》《风心无别》《四要》《指明三身》《甚深内义》等等,导引后学,遂形成了噶玛噶举一派。
2.蔡巴噶举
蔡巴派始于达布弟子尊追扎巴(brtson-vgrus-grags-pa 1123—1194)。大约他在30岁时(1152)依止达布拉结,达布传他《俱生和合法》。后依达布之侄楚逞宁布继学达布噶举法。又依沃喀瓦学慈心、悲心、菩提心等教授。在他42岁时(1175),于拉萨附近蔡庄园建寺,传法收徒。蔡巴的重要教授是《唯一白法》。此法由明空双运定[14]引生顿悟本元心,复依《方便道》使风息入住,融于中脉,引生大乐,成为乐空双运[15]的大手印。其他法要有《究竟胜道》《圣法一密意趣》等导引。随学弟子甚多,此派传承系统称“蔡巴噶举”。但传数代后,大寺被毁于火,法脉渐衰了。
3.鲍绒噶举
始于鲍绒巴·达玛旺秋(dar-ma-dbang-phyug),达布拉结弟子,得师传授《大手印》,颇有修证,后在藏北建鲍绒寺,将师传之《溶迁》教授实相大手印,即乐空大印,改为《溶迁法》。此法专为不能悟心实相,乃凭仗佛力把自己心识迁移溶入佛心往生净土,快速成佛之一法。又传出《单追觉性小道》,这是求悟心见性法门,本派由此得名。他的弟子中有一名为帝师热巴(ti-shrvi-ras-pa)者,颇有名气。此派似乎没有多大发展便失传了。
4.帕竹噶举
是达布拉结弟子帕木竹巴所首创。帕木竹巴(phag-mo-gru-pa 1110—1170),本名多吉杰布(rdo-rje-rgyal-pa)。幼年就依止多师,广学经教,学过宁玛派的大圆满法。后来师从向蔡巴学噶举派法要,向蔡巴领他去冈布,参拜达布拉结得其教授,顿然契悟大印法门。他49岁时,在帕木竹地方建丹萨梯寺(gtan-sa-mthil)。他的及门弟子很多,后来由他的最有名弟子发展成为八小派。帕竹丹萨梯寺座主由朗氏家族(rlangs-lha-gzigs)所承袭。14世纪时,帕竹不但宗教上有势力,而且在政治上获得万户长的职位,到大司徒绛曲坚赞(byang-chub-rgyal-mtshan)时甚至还统治过前后藏的地方。15世纪时,这寺的座主受封为阐化王。帕竹的宗风也是继承他的老师冈布瓦的思想,走显密结合的渐修路子。他的《舞姿论》就是把噶当的教授与《大手印》相结合的典范。其他法要还有《总持陀罗尼》等。后来他的有名弟子8人,又分出以下8个支派:
(1)止贡噶举 本派系帕竹弟子郊巴·义敦贡布(vjig-rten-mgon-po)所首创。义敦贡布(1143—1217)幼年依止帕木竹巴,37岁时建止贡寺,宏传帕竹所传教授。他也是显密并重,严守戒律,从之学者甚多,受戒的达10万多人。闻其某次讲经听众曾达5万多人。1290年,“止贡之变”[16]时,焚烧了止贡寺,从此逐渐衰落。止贡派的法要主要也是显密融合,如《三戒一要》等。止贡所传《大印》就是用大悲心与大手印结合而修的,其他还有空性与菩提心结合,空性与缘起因果结合,与四无量心结合等等,认为这样结合便是二谛双融之旨。密乘方面,止贡的《五具》是导入大印的方便道。
(2)达隆噶举 本派创始人达隆巴·扎西贝(bkra-shis-dpal 1142—1210)。24岁时师事帕竹,接受了显密结合的思想。他自己曾说:“当修诸法自性空而无我,即在此无我之中同时兼修四无量心和诸方便法,这才是获得无住涅[17]之道。”他也从噶当派伽喀巴(vchad-kha-ba)学噶当派教授,从夏惹瓦受比丘戒。1180年在噶当派博多瓦驻锡地建达隆寺。他的宗风也是注重戒律,因此派名大振。
本派的法要有《三十九本事》[18]等。1267年由其及门弟子把本派的法要传到多康,在类吾齐建寺,从此达隆本寺则称上塘,类吾齐寺则称下塘,传承到18世纪后,逐渐消沉了。
(3)主巴噶举 创始人为林热·白玛多吉(padma-rdo-rje 1128—1188)。38岁时依止帕木竹巴,学其《六法》《大印》等的讲解与导引,驻锡热隆寺(ra-lung)。其弟子藏巴嘉热(gtsang-pa-rgya-ras 1161—1211)又依之学《六法》和《俱生和合》。据说他仍修成内外风息合一、制伏一切烦恼、得平等一味境界。掘出伏藏又得《平等一味法门》,修建“主”寺(vbrug),派名大张。主巴可能是继承米拉宗风,重苦行修炼。主巴门中多作乞人。本派特点为注重对境修习,因为对境潜伏的烦恼种子才能现行,才能将实执等一齐拔掉,所谓转烦恼为道用。故他们有《怨亲平等》《染净平等》《平等一味》的法要,其他还有《缘起与一味》《六种一味》等等,皆是导入《大手印》的方便。此外还有《八大导引》,也是导入《大手印》的方便。藏巴嘉热的弟子后来又分出主巴上下二支系,主寺中主巴,合称为主巴上中下三支系。
上主巴创始人为郭仓巴·贡布多吉(rgod-tshang-mgon-po-rdo-rje 1189—1258)。原为卫部洛扎(lho-brag)地区人。初从师学习噶当道次第、中观、因明等学,[19]岁时依止藏巴嘉热,嘉热教他修定的方法和皈依、发心、四瑜伽,后传以《俱生和合》《方便导引》《平等一味》等密法。曾周游前后藏,游到阿里协噶尔地方,修建郭仓寺,宏传其师所传教授,派名大振。因其寺在上部阿里,故称上主巴。本派中有名弟子为邬坚巴·仁钦贝(u-rgyun-pa-rin-chen-dpal 1230—1309)。其法要有《坐山三类法》、《隐说》、《度中阴险途》等。
下主巴创始人为洛热巴·旺秋尊追(lo-ras-pa-dbang-phyug-brtson-vgrus 1187—1250),亦为藏巴嘉热弟子,得《拙火》传授,受过比丘戒,又修苦行数年。55岁时始在雅隆河谷建噶波曲隆寺(dkar-po-chos-lung),后成为下主巴派的主寺。他的弟子甚多,分头建寺收徒,始形成一个派系。本派的特点重诚信心、厌离心,转烦恼为道用,教授有《八大导引》《八小导引》《六类法》等。
(4)亚桑噶举
初创人为格丹·耶协僧格(skal-ldan-ye-shes-seng-ge?—1207)。他是帕木竹巴的弟子,得师传授噶举法要,广传弟子。其主要弟子为却门朗(chos-smon-lam 1169—1233)。门朗继承耶协僧格所传帕竹法要,于38岁时建亚桑寺。他又广传弟子,后各建分寺甚多,遂称此派为“亚桑噶举派”。主寺座主中有一位曾任万户长,后其辖境为帕竹大司徒所兼并,从此亚桑教派亦逐渐消失。
(5)超普噶举
创始人为帕竹两个弟子即杰操(rgyal-tsha 1118—1195)和衮典(kun-ldan 1148—1217)。杰操19岁时依止帕竹学《大手印》生起证悟。衮典为杰操之弟,为其兄送粮至帕竹,对帕竹生敬信,亦依之学法得殊胜证悟。彼二人之侄超普译师绛巴贝(byams-pa-dpal 1173—1225)建超普寺;从印度迎请克什米尔之班钦·释迦室利(shvakpa-shvri)广宏律戒,超普之名于是大振。超普得杰操、衮典传授136种不同风规之教授和13种语旨。本派法要有《九字要门》《十二种心言》《大手印九义》《百种要门》等。
(6)修赛噶举
创始人为吉贡·楚赤僧格(gyer-sgom-tshul-khrims-seng-ge 1144—1204)。他19岁时从帕竹学法,1181建修赛寺,宏噶举法。据说他对希解派19法特别重视并广为传授,后来他的法嗣也并入希解一派,传承遂断。
(7)叶巴噶举
创始于帕竹弟子耶协孜巴(ye-shes-brtsegs-pa),建叶浦寺宏传噶举法要,后来此派与他教派合并,嗣承早绝了。
(8)玛仓噶举
创始人为玛仓·喜饶僧格(shes-rab-seng-ge),为帕竹弟子,得帕竹教授,建玛仓寺,传噶举法。法嗣有耶协坚赞(ye-shes-rgyal-mtshan)和仁钦林巴(rin-chen-gling-pa)等人。后来这一派与康区白玉(dpal-yul)的宁玛派合并,传承遂绝。
二、噶举派法要
噶举派的经典和教法都是来源于印度,合称为四大语旨。
达布噶举语旨的教授有《大手印》和《那若六法》。《六法》所依的密乘经典有父续《密集》、母续《摩诃摩耶》、心要续《胜乐》《喜金刚》《怖畏金刚》《金刚空行母》《时轮金刚》。其他本尊和护法有《六臂大黑天》《金刚亥母》《四座》《观音马头金刚》《无身空行法类》《无我母》《泽仁五姊妹》等等。教授内有:《噶白》《解脱点》《桑布扎》《笃哈藏》《六法幻身》《六法梦境修》《迁识》。
香巴噶举亦系语旨传承,故其续经与达布噶举均相同。其教授类则有《幻身大灌顶》《空行五教》《大手印盒》《尼古六法》《幻身道》《不死幻轮》《四过》《转为道用》《六臂大黑天》《胜乐五尊》《亥母秘修》《观世音》《摧破金刚》《金刚手》《不动尊》《三身自现》等等的灌顶和教敕。
以上所举续部及其解释经续的要义和实修尚多,不胜枚举,上面仅谈其大概而已。
三、噶举派的教义
不同教派都各有不同的因、道、果三方面的理论来概括自己的教义。“因”就是众生的根基或起点;“道”就是所入法门和所修教法;“果”就是修证成佛成圣的结果。
噶举派因、道、果的理论又是怎样的呢?
(一)关于因的理论
噶举派的特点是承认众生有佛性,但现在不是佛,还是凡夫。凡夫有凡夫的身心,是粗身心。要修证成佛,须要从粗身心逐步转变到最微细的身心,始能成佛。根据身心的粗细,修证方法亦有大小等级之不同。
关于因,指身心实际存在的情况,身心各有三种。
有粗、细、最细的三心和三身。
根据身心的情况,采取与各自相符之方便,即所修道之次第亦各有不同。
(二)关于道
总分为前行与正行。正行中又分解脱道与方便道。
解脱道,本派有名的教授是《大手印》,讲明心见性的法门。和宁玛派的《大圆满》一样,它是为顿悟一心的无功用法门,但要上根利器才能接受,一般化机还是从有功用的法门修生、圆二次第的方便道入手。
1.方便道六法
方便道是以善巧方便引导学人,使之从速悟道的一种手段。
方便道中生起次第是用假想的方便,转变凡夫执着自身和所处境界为凡俗平庸的思想,把自身观为本尊或生起种子字,把所处环境观为本尊所住坛城,通过这种锻炼,自身就能生起佛慢[20],所处环境成为净土。这是成就报化佛之因,也是把蕴、界、处和合的粗身逐渐转为细身的一种方便。
方便道中圆满次第,是进而修细身的风、脉、明点成为精微,转为俱生光明和佛智身,证成报化二种色身之果。但圆满次第中的收摄次第[21]又是从有相到无相,逐渐融入空性之中,契悟本性,成就佛的法身。故圆满次第不仅是一种方便道,也是顿悟法身真性的一种方便,又属解脱道。
此二次第为无上密乘的根本大法。
本派的圆满次第总括为有名的那若六法:《拙火》《幻身》《光明》《梦境》,《迁识》《中阴》[22]。
总之,修大手印悟心和生起次第锻炼粗重之心,都是在心上用功夫;修圆满次第六法重在身之风、明点的转变上,即在身上用功夫。因为只讲见性悟心,可成法身,若心已证法身,但身还是凡夫平庸的粗身,如何成得了佛?所以成佛必须具备三身。
噶举派祖师玛尔巴说过,他的宗风的特点就在于可以使一个凡夫修证成佛的教授,尤其是他所传的无上瑜伽教授,不但可以即生成佛,而且可以即身成佛。即身成佛的教授即指的是《那若六法》,是能将粗身转为最微细身的法门。
《六法》是噶举先祖德洛巴和那若巴从无上瑜伽的重要续经中总结出来的教授,为究竟之圆满次第。《拙火》是根据母续《胜乐金刚续》和《喜金刚续》;《幻身》《光明》是根据《密集金刚续》;《梦境》《中阴》是根据《金刚空行母续》和《戒生续》;《迁识》是根据《桑布扎续》和《四座》等。
《六法》的次序和名数 噶举内部各有不同说法。俄巴大师把《六法》的精要总结为《溶(合)迁(转)》二法;玛尔巴大师总结为——由修成佛之《拙火》,不修成佛之《迁识》和《业印》,睡眠中成佛之《梦境》和《光明》,自然了白而成佛之《大手印》——共分为四支八法;米拉尊者的四支八法又为《拙火》《业印》为一双,《梦境》、《中阴》为一双,《光明》《双运》为一双,《迁识》《夺舍》为一双,总为四双八法;热穹巴只承认为《三溶迁》或者《九溶迁》;止贡热巴只承认首先成熟道之灌顶授戒,解脱道之正行(此又分为渐修道《生起次第》之观 想和《圆满次第》之《拙火》),顿悟道之《光明》,至于觉性胜住之《夺舍》《迁识》《梦境》《中阴》等则皆承认为其支分,总安名为《那若十法》。其他还有将《六法》并为《四法》的等等,分法甚多。
以上说法皆大同小异。然大多数均承认六法的共同的分法如下:
六法的中心思想 噶举派是提出要即生成佛和即身成佛。即生成佛指在此生中就要现证佛的法、报、化三身。噶举修空明大印,可以即生见性,悟到佛的本来面目,成本元心、本元的俱生智。然而,此智亦仅成就佛的法身,即身难成本元身之报化身,所以须进行修炼幻身,即修最细之本元身。由幻身才能修成报化身。六法中除主修《拙火》、《光明》外,其余皆是修幻身的方便。修幻身的根据就是微细风心的意身。与意身同品的,还有凡夫梦中之身、临终中阴之身,亦为同一性质之身,故修《幻身》也修《梦境》和《中阴》,其他《迁识》等法皆是修幻身之支分。若即生未证三身,可修习掌握意身,以便在临终时转意身为报化,若转不成,还可自在《迁识》往生他方净土。迁识也是迁此意身,故《幻身》等修法对即生成不了佛可以作为对治生有、死有、中有[23]三者之方便。最下者用幻身法还可堵塞胎门。其他修光明可以彻见自心本性,修《拙火》即证色心不二之大乐身[24],此是身心兼修之法门。
《六法》(又名《六成就法》的修习要点:
第一、拙火成就法
《拙火》又译《猛烈火》。《拙火》的要义在能引生乐空俱生智。《拙火》究竟,还能引生离一切戏论相之乐空大手印,获得究竟解脱,这是方便道而兼解脱道之法门。《拙火》的修法,是修风、脉、拙火的瑜伽。观三脉四轮,在脐轮燃拙火[25],以宝瓶气[26]助气,溶化顶门之白菩提[27]液下降,引生四喜四智[28],打开脉结,生死业气则从左右二脉纳入中脉,生起乐空俱生智,证大手印。《拙火》之效应,初步净化蕴、界、处,全身生起暖乐,进而引生四喜四智,出现四空[29],开显法身光明,最后引生大乐成无分别智。依《拙火》则可现证法、报、化三身,获得解脱。
第二、幻身成就法
幻身的要义在引生现空无别俱生智[30]。依最微细的风心本元身,而证佛的报化身。幻身有多种,这里指的不是一般所说幻化不实之身躯为幻身,而是隐秘讲述的最微细风心之幻身。隐秘之幻身修法,是先用《三远离》[31]和缘《金刚诵》[32]强迫出现临终时的死有光明[33]。由大光明所乘之本元细风起现不净幻身。不净幻身又要在光明中清净,运用《整持》和《随灭》二种静虑[34]清净之,使由业风转为智风,意身则成为本元身。清净的幻身则称为大乐俱生的双运身,或圆满的报身。
第三、光明成就法
光明的要义在引生明空俱生智。光明是自心本性,即明空俱生智,非其他因缘所造成,佛与众生同具。光明的妙用为能现三有世间轮回涅种种境界之现源,是法界缘起、宇宙缘起之根本。见性悟心体空,是体;修道见光明,是从体起用,有体有用才算悟心圆满,故修光明亦是非常重要。光明中包括本有光明、修中光明、睡眠光明、死有光明等等。本有光明为因,为母光明;修道中之光明为道光明,为子光明;使母子光明相会,二光融为一体,成为佛果之光明,则达到究竟了悟实相,可以成就佛的报化二身。心的光明既为本具,故不管你修不修道,认识不认识,光明随时都在显露出来,由于众生因业障蔽,所以不能明见。光明成就法,就是修认识见光明之法。要彻见大光明,即用甚深的圆满次第,强迫业风纳入中脉,转成智风,本性光明才能出现。
此外修光明还应抓四个时机:一、熟睡——六识已不清明,渐次收入阿赖耶识(识蕴);二、梦境——意识同行蕴俱起时(行蕴);三、常时——起能所二执相入意识、境、意识明显之时(想蕴);四、等引——感受往生习时(受蕴)。四个时机均是光明出现之时,通过要诀,才能认识。
抓四分位,即抓心王住处及心识活动情况,施以对治方便,可以成就四身——熟睡,心王在心间,愚痴睡眠压迫如昏迷状,此时用《光明》教授可起法身;梦境,心王在喉头,具有风动、无风动之相,用《梦境》教授可起报身;常时,心王在脐轮,起各种妄念实执之想,用《幻身》教授可起化身;等引,心王在头顶,染着难于阻止贪欲,具有二根合会之想蕴[35],用《拙火》可起大乐身。也有分作五个时机的:常时、梦境、往生(临终)、中有、等引。此每一分位由一主要识起作用,对此五时若能认知,其本质即五智体性,转识成智,则可把一切分位上所起迷相转为道用。
光明是万有之本源,故修光明易入歧途,因不明光明之体为自心本性,则片面耽着于光明境界。正如米拉日巴道歌所说:不证万法本一味,修观光明成常见;不证大乐双运理,修观空性成断见。
第四、梦境成就法
梦境的要义在引生觉空俱生智[36]。所谓梦境,按密乘的说法,是由于睡眠风心收入脉内而出现梦境,所现内容完全由习气薰习而成。梦中之身是比粗身还细小之细身,其体性为风心之身,相似于幻身。由于它是业习薰习而成,所以又叫习气身。当沉睡后从四空所出之微细风心成习气身,亦即意身,此为修幻身之依据。修梦境有四个要点:掌握,熟识,转变,融合。所谓掌握,白天想一件事物,要连续地想,夜晚则用密诀中之强制二要点[37],进行掌握;若不能掌握,有魔障干扰者,则应作驱魔法事,于是白昼所想之事则能在梦中出现,并能掌握它。所谓掌握,就是对梦中所现皆能认识。若熟识已,则应修炼观想梦境如幻,梦中虽出现恐怖境界,了解其为自心业力所变,如幻化无实,不起畏惧,用足踏之。如是,联系白昼所观诸法亦皆如梦境,把世法与出世法[38]联为一起,可得二谛双融[39]之境界。
再次转变梦境。练习心力可以随意变化。对梦中现起所观想之天身和五大[40]进行变化,如以大变小,以少变多,改变梦中境界。将世间事或出世佛法进行锻炼,可得如幻三摩地[41]。最后将梦境与光明融合,观真实义[42]。白昼所见亦如夜间梦境,如幻如化,将此二者交融,可起现梦境之幻身。又以夜间梦境如幻之喻,可以结合在白昼现境中,亦抉择其无实如幻。修炼成熟,在生命临终时显现境界亦如幻梦,则可免除中阴怖畏之险。此法应在生前修习,以便临终应用。修习梦境成就,则能在实际之生、死、中有三阶段,证悟无有自性之真如性。
第五、迁识成就法(往生)
迁识的要义是引生无分别俱生智[43]。所谓迁识,指人在临终时能以自力(气心力和定力)把自己的心识迁往他方净土或其他世界,使心识在迁往途中毫无障难而行,它作为最佳之护送者。关键在得气心自在[44],才能随意迁移。本派迁识法门最多,有《三融迁》《九融迁》。融迁法即迁移识神与道融合的方法,在人的生命临终时业气自然融入中脉,此时则采取融迁法的次第修法,使之转变迁移于佛身和光明境界。在生前勤修《生起次第》《拙火》《光明》及《幻身》等成就法,临终方能应用。迁识法又名为不修成佛之法,是最快最易的法门。一般是观头顶佛身,脉道相通,然后用宝瓶气破顶门而出,真达佛心,与佛成为一体,获得佛身成就。迁识中最上乘者为迁于光明之中,在生命临终时,四大收摄,观真实义,毫不散乱,则与本有光明融合无间,成就法身。其次如前修幻身法中所说,死时对三境界[45]后之死有光明若未能认识,则用心力放射法想起现幻化之报身,亦可起现幻身。此外,在道中还有修四迁识法:一、净心迁识;二、调整身要迁识;三、强迫法迁识;四、夺舍[46]迁识等。各有修法要诀,此则从略。
第六、中阴成就法
中阴或译中有。中阴要义为引生三世俱生智[47]。中阴,指人在临终时,出现四空光明[48]所起之意身,此意身与幻身同一性质,是最微细的风心所成。
中阴的种类分法甚多,现依《米拉日巴道歌》中说的中阴六法,分为六种:①生死阴;②轮涅中阴;③道上中阴;④中有中阴;⑤梦境中阴;⑥生有中阴。人在临终时出现中阴,又分为三个阶段:最初阶段为“生死中阴”或名“死有中阴”,此时四大收摄,一切烦恼业识暂时解脱,出现“死有光明”。若能如实认取此为法身光明,生前证悟本心实相之光明为子光明,临终所现死有光明为母光明,二光相融成为光明母子相汇,在光明道中可获得解脱,得法身成就;若不能认识则堕轮回。所以,这时期是轮回涅槃交界之时,故又名为轮涅中阴。要认识这种中阴,就必须在生前证悟自心实相,或勤修大手印和《光明》、《梦境》等教授,由勤修开显之光明,即为“道上中阴”。中间阶段,由不认识死有光明即落入“中有中阴”,或名“世间中阴”,出现意身(中阴身)及种种恐怖之险境。此意身与生时梦境中习气身为同一品类,故生前应修梦境法,在梦中认识意身并加以转变,观生起次第之本尊法,可以改变习气之身成为报身,得报身成就,故名为梦境中阴。此为转中阴为道用之法门。最后阶段为“生有中阴”,即中阴之意身,为业风所鼓动,急于寻求投胎,所以又名“投生中阴”。或此时能记忆上师所传教授,生起俱生空乐之觉受,即可转意身为俱生大乐身,亦可使用堵塞胎门之法。
以上是六成就法的大概,实际修持要依师教而行。
2.解脱道大手印
解脱道即悟大手印。大手印总分为显教大手印和密乘大手印。大手印是开悟自心本性的法门。自心本性之实相就是明和空两分。《米拉日巴道歌》说:“自心就是那无隐藏的明空。”(《道歌》549页)又说“我们所有众生的心都是本来光明、空寂的(空明),不为轮回之浊所污损,不为涅槃之净而增荣,这就是因位佛陀,也叫做如来藏”。(《道歌》550页)
显教大印 创自米拉弟子冈布瓦。米拉的上师是玛尔巴。玛尔巴是后宏密教的开山始祖,他传米拉日巴的法是密法大印,也是密乘大手印。
米拉弟子冈布瓦因初依止噶当派的博多瓦,博传他阿底峡的空性大手印,他受噶当派的影响,认为密乘明空大印要顿悟顿修,要上根利器,不适应于中下之根,为教化中、下根器,要逐步导引进入大手印。所以他提出,显教大手印应以小乘的出离心、大乘的菩提心结合证悟空性见,名为二谛双融的大手印,因此显教的大手印只有悟心的空分而无明分。后来冈布瓦的弟子向蔡巴才提出要显密结合才能彻底达到心的明空两分,圆满观证三身,因此密乘大手印之名始逐渐昭著出来。显教大手印主张次第修,所以对大印也用观察修安住修的止观法门。
密乘大手印又分离戏大手印和乐空大手印。玛尔巴、米拉时,是密乘的离戏大手印或名实相大手印,大手印本为双融双运之义,心的空明二分从来都是双融的。双融之义即二合为一,此规律遍于一切法,即无有一法不盖上它的手印,故名为大手印。明空双运,为宇宙的根本规律。是自心实相,名为佛性,佛与众生同具,所谓在佛不增,在众生不减。“空”分是万有之本体,“明”分或者说是气分,为万有化现之源,三有情器之显现,分别妄想之起动,乃至大用流行,均是明分之作用变化,明是世界缘起的根源。体为空,明属有,体空不动,用明随缘变化。故体无生灭,为真;用有生灭,为俗。此空有、体用,真俗都是俱生,二合为一结为一体,法尔如是,非关造作。此即名为如来藏。故如来藏既有空分又有有分,因此成为非空非有之体,但他们不说是非空非有,而说既不可说空,也不可说有,是离空、有、断、常四边的戏论,故名为离戏大手印。既然离戏,则消除差别,成为平等圆融境界,哪里还有什么空有断常之分。空明既是本性,随时都在,由于众生有实执迷而不悟,故只有明而无空,要悟本性,只重在有顿悟。顿悟即指见此明空真性。本性不是由修得来,故不用渐修。所以学大手印既重在上师的指点,更重的是全靠学人的自悟。
噶举派认为若人只悟到空明心体,成就空分,而明分还未完全显发作用。空分属心、法身,明分属色、报化,报化未证得,色空对立的矛盾未曾解决,因此,提出密乘大手印就是为解决这个对立的矛盾。
密乘大印 修《那若六法》解决空有的矛盾,也即是解决身心矛盾的问题,在讲因位实相时就把身、心各分为粗、细、最细三等。身心是互相关系的,有什么样的心,就应有什么样的身。实相大手印只悟本元心,本元心是最细的心,是佛心,那就应与最细的本元身结合。在凡夫,悟了本元心,证法身,但身还是四大五蕴粗重之身,如何成得佛的报化,故身心二者必须相结合,修密乘大印就是使本元心与本元身结合对立达到统一。本元心是最细的心,本元身是最细的风,实际是解决风(气)心对立统一的问题。所以,修密乘大印,要先修生起次第的无身瑜伽,清净蕴界和合的粗身,然后再修圆满次第,净化风脉明点的细身,并用《拙火》燃滴[49],生四喜智,打开脉结[50],把所有业风纳入中脉[51]成为智风。在本元心体上即已悟空性之心体上,引风息入、住、溶于中脉,将本元心转成大乐体性,生起乐空无别俱生智,成大乐身,使最细之风心结合为一。风心完全得到自在,则可开显本性光明、圆证三身。
悟大手印还有深浅层次,故又提出修大印的《四瑜伽》,即四个阶段。上根利器之机,顿悟顿修;一般中下之根,悟境是逐步开展的。一、专一瑜伽。常常观照空明自心,专一清明而住,毫不动摇,即自觉智从内自现,亲自领受空明觉受[52],这是初证明空境界。二、离戏瑜伽。悟诸法无实,断二我执[53],入毕竟空境界,离去是、非、有、无之种种戏论,心体犹如虚空,极为明朗,这是从有到空的境界。三、一味瑜伽。由现空双运,亲证一切法平等性,融生死与涅槃,佛与众成为一味,得大自在,这是从空到有的境界。四、无修瑜伽。到此地步则达到无法可修,无果可得,空有双融,现空双融,事事无碍的圆满境界。
(三)关于果
证果就是得到六法成就,则可出现深道[54]已达究竟之十果相[55]、八功德、八成就、四事业等之共道悉地,七支分、八自在、[56]四身五智等之不共道悉地[57]。尤其能现证乐空双运,不变离障,如幻之虹体身,得现空自现各各了别之妙智[58]和法身大界之妙智[59],成就具五决定[60]报身,并能无碍履行大空等等,皆为已得六法究竟之果。
四、噶举派的特点
(一)关于明空两分合一论
玛尔巴传米拉日巴的密教大手印,是空明两分合二为一论。到岗布瓦时,因受噶当派的影响,才提出应成派唯空性的显教大手印。明空双运是空明两分合一论,显教大手印是唯空性论,只有空的一面,所以还要结合显教的大悲心、四无量心、缘起观等等,来达到空有双运。
但《土观宗派源流》中说,[61]噶举派的见,在玛尔巴和米拉日巴二人时是应成派[62]的空性见,并引了道歌中一段话:“一切诸法都是假名安立,空无自性”。[63]这是应成派的唯空性一点论。但是仔细研究《道歌》,不是唯空性一点论,而是空明两分合一论。如:“心之自性为空明,直指明空即妙光。” [64](《道歌》265页)又说:“我承洛扎·玛尔巴上师为我直指说,一切诸法皆是自心,我亦如实悟到那自心就是明空之性。”(《道歌》201页)又说:“其实心的本来就是光明空寂(明空)。若能证悟此点,则是成佛。”(《道歌》551页)有的法师批评他不懂经典,他回答说:“你的这些经典(文字)我不会,我是以心学习,所以外境显现均为经典,与显境不分离就是与经典不分离,显境的老师告诉我,外显诸境即是自心,自心即是光明”。(《道歌》536页)总之,《道歌》中提空明之处甚多,可以为证。空明见,噶举派与宁玛派相同。噶举名大手印,宁玛名大圆满,都不是中观应成派见。他们都主张顿悟顿修。冈布瓦受噶当派《道次第》[65]的影响提出显教大印,为适应三根[66]普被,把顿悟顿修的法门改变为渐修渐悟的法门。他以后的弟子,遵循他的教导,提出很多显密结合修大印的导引。由于各自的风规不同,噶举派门中遂袭为若干小派。后来冈布瓦的弟子噶mb提出的大手印是空明两分合一论[67],于是噶举的《大印》又与宁玛的《大圆满》合而为一了。
空明两分合一论,实际包括了色心、心物二者对立的统一观。不过他们提的色心二点[68],不是像小乘所说色心各有自性、常恒不变的二元论,而是色心二者皆无自性,不然何以能够双融不二(二合为一)。这双融的统一体,就是众生的心,就是佛性,大手印名如来藏[69],大圆满名大菩提心[70]。
(二)认为悟空明有层次
既悟空明了,空是体,明是用,明属气分能化现,故三身本具在明空之中。宁玛派说悟了空明,只有保任,三身自然显发法尔本然,不需用功用去别修报化,虽修亦不成。噶举派认为三身固然是本具,但悟空明还有层次,低层次的对佛的智德[71]不易显发,不能不采取密乘的方便,来强制成佛。所以要别修报化身,就是为了解决佛心和佛身的矛盾问题。尤其是要即身成佛,对身和心这个主要矛盾,就必须进行解决不可。换言之,用《那若六法》密乘大手印在本元心体上转成大乐体性的本元身,化粗身为最细身,身心结合为一,才能现证三身而成佛。
(三)噶举派提出“身”的概念来
本来佛教是忌说“身”的,因为凡夫的我执就是由执身而起的。不过显教说的身仍指四大五蕴和合的质碍之身;噶举派提出的本元身,是属风(气),属物的。就胜义说,心和物一切皆空无自性;就世俗说[72],身和心、风和心、心和物从宇宙一开始就有,两种相对存在,但归根结底两种是要结合在一起的。它们都不是恒存的,不然各守自性,则不能结合在一起了。密乘大印就是为解决风(气)和心或心和物的矛盾,是对立统一的法门。
(四)关于“风心”问题
本元身是最微细的风,它从无始以来乃至成佛未曾断绝,是无始本具,与本元心同时存在。心是精神因素,风(气)是物质因素,精神和物质也即是说心和物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的,不能分开。不过不管是对精神或物质,他们都不承认有自性。若有自性则各自独立,不能结合在一起了。因此心物是互相终始的,有心在就有身在。他们提出悟心外还要修身,其理由就是身是风,解决心的问题,还要解决风的问题,而且风心之中的风往往起主导作用,即使要悟空明之心,但众生身(气)上还存在着根本无明[73],贪嗔烦恼,八十偏计[74],都是最微细的风在身内最深隐处,若不通过密乘方便难予断除。无明是生死流转的根本,无明不断,出不了轮回,并且风是障碍佛的三身显发的,即使悟空明也悟不彻底。《俱舍论》[75]说“风”(气)是情器世界的安排者,“风”(气)是业习气的负荷者,最难转变。吾人身心往往不能自主,大多由风不能自主。修风脉瑜伽就是求得风(气)心自在。佛是风(气)心得自在者,所以才能出现报化,神通自在。在修行中往往出现心理上难于排除的障碍,也是由于风息引起,妄念流动亦是受风的鼓动。风是宇宙的根本动力,风是很重要的。修密是修身,也即是使修风脉明点,转粗风成微细风的问题。统一身心,也就是统一风心,使风心成为无别。风心既属本有,成佛亦不能消灭,只是转业风为智风而已。从上看来,他们说“风心”,是不承认宇宙最终元素为单独精神因素,而是心物并有论。
(五)关于幻身理论的特色
幻身的基础是本元身,本元身实质是清澄的微细的风(气分)。在凡夫粗身阶段,它隐藏得很深,不易见到,它是生命的任持者。本元身既为本具,当然不能完全隐秘,必有显露之时机。抓着显露之时来认识光明幻身,这是《六法》的中心思想。时机分为四时机,或五时机。一、睡眠时梦中出现四空最后之身为习气身;二、临终时四空最后出现之身为中阴身;三、入无色定[76],住三摩地,不现身根,但有潜伏的微细身,这是带业识之身,业报完后,仍沦入他趣,不能超出轮回;四、在修拙火时用远离瑜伽[77]的强制办法出现四空,由微细风息而起现之报化身,此则名为幻身。这四种身都是同一品类,作为修习幻身的依据。故六法中有抓梦境、入定、光明等成就法。若是即身不能成就,为对治生死中有,六法中又有中阴成就和迁识成就法。中阴成就法也是修幻身的方法。迁识法则借佛力将微细风心迁入佛心或他方净土,可以保证不入轮回。
所谓不修成佛法,这有点类似内地的禅净双修。幻身是风心结合的产物,当然这种风是已净化了的智风而不是业风,但也是缘生法[78],缘起无性。由于色心已得自在,可以任意变化,故幻身有如幻化,亦非究竟真实。佛的二种色身即报化身也是变化的,犹如幻身。所以就胜义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性空,这是唯一的;就世俗说,色心二法是缘起相对而有,虽有如幻。缘起是承认两点,成佛两点则统于一点,合二为一,消除差别,达到平等圆融境地。以上就是《大手印》的双运之义,也是噶举派的中心教义。
本文参考书目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 达布·冈布瓦著
《甚深内义》 噶玛·让炯多吉著
《风心无别》 噶玛·木觉多吉著
《知识总汇》 公珠·云丹嘉措著
《大手印愿文》 贡噶上师讲授
《青史》 旬努贝著
《贤者喜筵》 巴卧·祖拉逞瓦著
《土观宗派源流》 土观·却季尼玛著
《玛尔巴传》 查通杰布著
《米拉日巴传及其道歌》 若比坚金著
[1] 后弘期班智达弥底来藏以前所译续部密经称为前译密咒派;仁钦桑布以后所译续部密经则称为新译密咒派。
[2] 大圆满分心部、界部、要门部三部。心部是专重彻见自心本性、显发自然妙智、成就法身的法门。
[3] 香派称为《尼古六法》,与《那若六法》基本相同。
[4] 噶当派始于公元11世纪时,阿底峡来藏将教授传给仲敦巴,仲敦巴始正式建立成派。
[5] 《道果》为萨迦派的重要密法名。
[6] 建桥大师,唐东杰布的别号,因其生平建桥甚多,利济商旅,故有此称。
[7] 其中包括:后藏派,昌都地区的类吾齐派和前藏的加桑卡派。
[8] 即噶玛噶举。
[9] 指显教。
[10] 初业行人:指初修学佛法而对佛教又有法缘的人。
[11] 见《青史》第620—628页。
[12] 指公元1788年却朱勾结廓尔喀军侵入后藏事。1791年清廷派军击破之,却朱嘉措畏罪自杀,清中央禁止其传嗣,并令其门下改宗,从此噶玛噶举红帽系的嗣承则告断绝。
[13] 见《土观宗派源流》第118—121页。
[14] 明空为光明之体性。此指定心于光明空寂之心体上。
[15] 指现境空性与大乐心相接触之感受。
[16] 约在公元1290年,萨迦派与止贡派不和,萨迦阿迦伦引蒙古帖木不花军入藏攻打止贡,止贡溃败,蒙军遂焚烧止贡寺。历史家称此事件为“止贡之变”。
[17] 谓不自住于涅槃安乐而抛弃众生之意。
[18] 系佛说诸弟子过去因缘之经文。
[19] 公元12世纪时印僧当巴桑结所传,由门下喇嘛畏赛等继承并发展分成为若干支派。其教义主要是修苦行配合波若空性和密法来息灭流转生死之烦恼根源。
[20] 谓克服自认是凡俗的自卑之感,令其生起敢于承当是佛之自尊心。
[21] 指断离凡俗的五根与五境之联系,渐次收摄入于光明自性之中,即收心识而入于智慧之境。
[22] 中阴:或译中有,指人死后尚未投生的中间阶段所受之阴形,即无形相之意身。
[23] 死有、中有、生有:即命终、中阴、投生三个阶段,对治死有,用《光明法》认识死有光明,可以
在法性中解脱;对治中阴,用《幻身法》可以获得报身成就;对治投生,用《迁识法》可以随意往生。
[24] 一切种相大空与殊胜不变大乐双运之身。
[25] 谓以猛烈火烧毁一切不净之蕴、界、处,根本消灭诸烦恼妄想,从而迅速生起乐空双运智之最胜方
便。
[26] 下体气息往上提,上体气息往下压,留驻脐间,如宝瓶封口的一种气功。
[27] 指精点。
[28] 由溶乐而生之四喜:喜、极喜、殊胜喜、俱生喜;四智:即由上说四喜所生之四种智慧。
[29] 人命临终时,四大收融后,心识停止活动,出现四空,即空、极空、大空、一切空的四种境界。
[30] “现”指外境。现空,虽现而空,境空双融,二无分别。
[31] 此为无上瑜伽圆满次第中之修法。一、用金刚诵成语远离;二、缘心为境起心远离;三、依自我加
持起现幻身,敛风(气)归脉而入于光明。众生之身心皆依风而转,全不自主,此为敛风(气)之重要法门。
[32] 极为秘密之咒语,以音助气,可以敛气归脉。
[33] 人临命终时一切心识停止活动,出现本有光明,此为法性之光,若能认识则可明见本性而解脱。
[34] 此二静虑能使不净幻身在光明中清净。“整持”将幻身立即收入光明;“随灭”是从头到足渐次收入
光明,随即转入真性空性之中。
[35] 即入定。
[36] 心与空性融为一味,是自性本有之智,此为法身。
[37] 此指扼着身上之要害并作宝瓶气法。
[38] 处世法指凡俗世间之事务;出世法指的是佛法,用佛法的观点去观察世间事物。
[39] 此处二谛中,世俗谛指世俗认为之有;胜义谛则了解其自性为空,如幻,是空有双融之义。
[40] 即土、水、火、风、空五大物质本元。
[41] 入观一切皆如梦幻泡影的三摩地。
[42] 此指一切诸法皆无自性之空性,即非实有之义。
[43] 此指无能所相分别之本元智慧。
[44] “气”指外而境界内而身根皆是气分之转变,气心二者不能分离。人心不能自在,多系气分不能自
在的缘故。密法圆满次第中则专门有控制气分之法,使气得自在,则心亦可得到自在。
[45] 人死时四大融摄则显现红、白、气三境界。此三境界又名为明、增、得三境界。
[46] “夺舍”:使自己的识神迁入其他刚死的人或动物尸体内以得到再生的一种法术,即俗说的“借尸还魂”。
[47] 此指中阴本元,虽经生、住、灭三相,然仍仅微细之风心,它连接前后三世,从无始起直至成佛。
[48] 四空后出现之光明。
[49] 指拙火炽燃,溶顶上菩提液下滴。
[50] 众生有贪瞋烦恼,常使内气抑郁,脉络成结。
[51] 密乘说人身有三条主脉,中间的干脉称为中脉。
[52] 即感受或体验。
[53] 即我执和法执。
[54] 即甚深妙道,指密法中生圆二次第,如《密集五次第》、《时轮的六支行》等。
[55] 十果相,如修《拙火》等扼着身要出现10种征兆:1、见烟,2、见阳熖,3、气宇轩昂,4、皮肤润滑,5、光采夺目,6、身轻,7、月出他人不能见自己身影,8、白昼能不现影,9、常现无云晴空之相,10、生起离戏俱生智等。八功德:1、可以变出山林树木等而又可收回,2、可以变出一切众生而又收回,3、有情无情之物皆可自由变化和收回,4、仅用意略想即可到任何地方,5、明现鬼妖等均来礼供,6、随欲变化一切,7、凡所愿得者皆能得到,8、有镇压收降之威力。八成就:1、宝剑升空,2、开天眼,3、丸药长寿,4、神足,5、采精英,6、护毒靴,7、水银,8、掘伏藏宝。以上诸条各经续所说又略有不同。四事业:即息、增、怀、诛。共道悉地:指世间法一般之成就。
[56] 七支分:1、受用圆满,2、和合,3、大乐,4、无自性,5、大悲周遍,6、利生无间,7、永住不灭。八自在:1、身,2、语,3、意,4、神变,5、遍入,6、住德,7、愿欲,8、令他生心。
[57] 四身:1、法身,2、投身,3、化身,4、体性身。五智:1、大圆镜智,2、平等性智,3、妙观察智,4、成所作智,5、法界性智。不共悉地:指出世间殊胜之成就。
[58] 自现,自然显现,本有显现。各各妙智指妙观察智,由第六识离垢清净而转成如来五智之一。
[59] 此指总该万有一真法界之智。
[60] 五决定:1、住决定,永住色究竟天;2、身决定,相好庄严身;3、眷属决定,诸菩萨圣众;4、法
决定,大乘法;5、时决定,住世乃至轮回未空之间。此为报身佛所具5种特法。
[61] 见《土观宗派源流》141页
[62] 应成派继承印度大师佛护、月称之学,为中观之一派。承认诸法无自性,仅有名言,全无所得。不
自立宗唯说:“如若许有,则将应成某过”,一语以破他宗,由此特点故成派名。
[63] 见《米拉日巴传及其道歌》482页。
[64] 非虚妄色尘之光,其光妙不可说,故称妙光。
[65] 指阿底峡尊者在《菩提道灯论》中提出三士道次第,重次第修行,噶当派则以之作为实际修持。
[66] 指上、中、下三种资质之众生。
[67] 见让炯多吉所作《大手印愿文》。
[68] 色心两点,即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
[69] 指能摄持一切染净诸法在烦恼中之真如自性。
[70] 众生本具之觉性,即明空佛性。
[71] 即智慧法相,指佛之四身五智。
[72] 凡夫所执之世间境界。
[73] 有贪、嗔、痴、慢、疑等。
[74] 或译为“八十自性之分别种子”。与生俱来的最微细之风心,常时多不现行,最难克制,在人命终时随着临终出现明、增、得三境,始能出现,明出现三十三种自性分别种子,增出现自性种子四十,得出现七。详见《知识总汇》中697—702页。
[75] 即《阿毗达磨俱舍论》,世亲著。
[76] 为无色界四无所入之定。
[77] 即三远离。
[78] 因缘所生法,无自性,有生灭。
◎本文转自: 显密文库,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41406
本文参考分目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达布·冈布瓦著
《甚深内义》噶玛·让炯多吉著
《风心无别》噶玛·木觉多吉著
《知识总汇》公珠·云丹嘉措著
《大手印愿文》贡噶上师讲授
《青史》逊鲁白著
《智者喜筵》保沃·祖拉逞瓦著
《宗派源流》土观·却季尼玛著
《玛巴传》查通杰布著
《米拉日巴传及其道歌》若比坚金著